伴随技术、算法、算力等的加速演进,人工智能大模型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高地、未来产业的新赛道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,发展潜力大、应用前景广。为抢抓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,推动山东省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高质量发展,近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研究起草了《山东省关于加快大模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(征求意见稿)》(以下简称《征求意见稿》),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。
《征求意见稿》明确,在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已有基础上,加快推进人工智能“赋智”工程,着力开展核心要素提质、技术创新增效、行业模型扩面、创新主体培强、创新环境塑优“五大行动”,全面夯实产业基础支撑、全面提升产业创新能力、全面深化产业赋能实践、全面激发产业创新活力、全面营造产业良好生态,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,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,将山东省建设成为全国领先、国际一流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发展高地。
加快搭建黄河工业算力一体化调度平台
《征求意见稿》提出,实施核心要素提质行动,全面夯实产业基础支撑。
构建算力供给体系。优化算力布局,加快打造一体化工业大数据中心体系,加快搭建黄河工业算力一体化调度平台,加快深化济南市、青岛市国家超算中心算力资源供给,加快建设青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一批人工智能计算中心,加速形成山东一体化算力网络,全面提升智能算力、通用算力、超算算力、边缘算力供给水平,持续构建绿色低碳、集约智能、自主可控的算力供给体系。支持建设人工智能大模型算力基础设施,探索发放“算力券”向企业提供普惠算力。
推动算法开源开放。高质量搭建人工智能大模型开源社区、创新平台,支持高校院所、骨干企业开展多任务学习、强化学习等大模型关键算法研究,鼓励自主开源深度学习框架研发攻关。积极探索大模型算法交易模式,初步搭建算法模型交易平台,助力大模型企业降本增效,加速算法模型的发展和应用。研发数据清洗、标注、分类、注释及内容审查等算法,加强大模型训练数据采集及治理工具迭代。
完善数据资源体系。加快建立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省“产业大脑”能力中心和产业数据仓,支持大模型企业探索数据采集、汇聚、确权、流通、交易等规则模式。以高校院所、骨干企业为依托,开展行业共性数据资源库建设,打造高质量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数据集。建立山东人工智能数据训练基地,汇聚公共数据、社会数据等数据资源,聚焦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,以“监管沙盒”形式开展大模型训练。依托山东数据交易平台,推出人工智能大模型数据板块,加速产业数据要素的流通和价值释放。
重点支持面向工业领域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关键技术突破
《征求意见稿》提出,实施技术创新增效行动,全面提升产业创新能力。
深化基础理论研究。加快研究人工智能大模型数学机理、自主协同与决策等通用大模型基础理论,加快探索行业大模型特定领域前沿理论,打造“通用+行业”的基础理论协同推进范式。聚焦类脑智能、群体智能、具身智能等前沿基础理论,鼓励高校院所、骨干企业搭建人工智能大模型统一理论框架体系、开展系统性理论研究,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主体围绕通用智能体、科学计算等方向开展基础理论研究。
加强关键技术攻关。持续支持人工智能大模型项目研究,将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核心算法、基础理论、关键技术等难点重点纳入省重大科研任务。积极引导各类创新主体重点突破分布式高效深度学习框架、大模型新型基础架构、深度超大规模图计算、超大规模模拟计算等基础平台技术,鼓励开展Transformer架构、基于人类反馈强化学习、指令微调、模型提示等语言大模型关键技术攻关和迭代升级。重点支持面向工业领域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关键技术突破,助推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,加速新型工业化发展。聚焦数据安全及隐私问题,加强隐私保护策略与系统构建,开展底层密码算法和技术研发。
搭建创新平台体系。围绕人工智能大模型性能架构、隐私安全、伦理规范等方面,探索建立省级人工智能大模型测试验证平台。探索建立智能算力统筹调度平台、算法创新基地,推动数据流通和数据交易平台高质量发展。支持大模型开源社区和协作平台建设,打造开源大模型行业应用创新生态空间。支持搭建通用大模型、行业大模型、端云结合大模型应用示范平台。鼓励各类创新主体积极参与和融入大模型创新平台体系建设,形成共建、共享、繁荣的平台生态。
推动浪潮“海若”等大模型深度赋能政务服务“指尖办”“网上办”
《征求意见稿》提出,实施行业模型扩面行动,全面深化产业赋能实践。
推动科学大模型创新应用。协调算力资源和科研数据集,推动科学大模型在基础数学、生命科学、量子计算、化学合成等领域应用,打造科学研究新范式。通过注入特定专业领域高质量数据,增强科学大模型训练效能,加快实现科学大模型逻辑推理、结果预测等的应用落地,缩短科研实验周期,辅助解决基础科学及细分领域的重大问题。遴选一批科学大模型赋能科学研究典型场景,对入选的创新主体予以支持。支持中国海洋大学“琅琊泊”等科学大模型加速成果转化,持续拓展应用场景。
树优工业大模型示范标杆。持续开展“工赋山东”,深化工业大模型在智能柔性装配、生产工艺优化、预测性维护等场景应用,推动工业制造全流程优化和智能决策,从各市遴选一批工业大模型示范性应用标杆。推动制造业数据多场景复用,支持工业大模型深挖智能柔性装配、生产工艺优化、预测性维护等典型场景,推动工业制造全流程优化和智能决策。推动能源行业大模型深度赋能“双碳”数字化驱动工程,培优能耗预测、多能互补、梯度定价等应用,促进绿色低碳转型。
拓展农业大模型应用场景。以建设淄博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和济南、青岛、潍坊智慧农业试验区为契机,汇聚山东种业大数据平台等高质量农业数据,探索多模态农业大模型在种养、捕捞、农技、产销对接、疫病防治、行情信息、跨区作业等场景落地应用,助推农业数字化提质增效。探索农业大模型在智慧农场、智慧牧场、智慧渔场、智慧果园等多元场景的耦合应用,切实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服务,提升现代农业智能化水平。
加速服务业大模型应用示范。加速教育、电商等服务业大模型落地应用,充分挖掘需求场景,支持有条件的市开展服务业大模型应用试点工作。支持海尔“HomeGPT”、智驱力“LVi-T”等大模型探索服务领域应用场景。聚焦养老、家政、娱乐等领域,以大模型赋能为抓手,推动人形机器人“大脑”“小脑”“躯干”“灵活手”研发升级,丰富人形机器人示范场景,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。加快建设济南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,构建地方金融治理平台,支持金融机构开放行业应用场景。加快构建文化算力网络,关联建设文化数据库,探索研发文化大模型,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增强城市治理大模型应用效能。探索研发多模态城市治理大模型,加快对智慧城市底层业务的统一感知、关联分析和态势预测。向大模型企业梯次开放智慧城市场景,促进全场景数据融合。立足智慧医疗、智慧交通等领域,加速以萨技术“天工”大模型、图灵科技、交通行业大模型等深入智慧城市场景,培育一批城市治理领域大模型应用解决方案。推动浪潮“海若”等大模型深度赋能政务服务“指尖办”“网上办”,推进公共服务普惠化,提升机关办公效率。
放大浪潮、海尔等大模型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效应
《征求意见稿》提出,实施创新主体培强行动,全面激发产业创新活力。
建设大模型产业集群。以建设济南—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、济南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契机,鼓励济南、青岛等市打造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群,支持产业集群开展大模型关键技术研发,支持培育一批应用解决方案、大模型产品。以人工智能大模型深度赋能现代优势产业集群,鼓励各市现代优势产业集群率先开展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试点。加速推动产学研融合进程,支持大模型企业同高校院所加强合作交流,提升产业集群智能化水平。
招引培育大模型企业。全面梳理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链骨干企业,分级分类制定紧缺企业清单,出台系列创新和落地奖励政策,积极招引国内外骨干企业来鲁留鲁,在普惠算力、模型补贴、场景开发、房租优惠、人才落户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。放大浪潮、海尔等大模型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效应,鼓励产学研融合发展,逐步向骨干企业开放场景数据,在产业政策上给予优先支持,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依法合规上市。梯次培育大模型领域中小企业,培育一批专精特新、单项冠军、瞪羚、独角兽企业,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给予投融资等的支持,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培育机制。
推进产业链协同融合。充分发挥产业链“链长制”优势,梳理摸清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链底数,精准刻画产业链动态图谱。培育建设一批大模型孵化基地、加速器以及众创空间,加速产业链企业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。发挥链主企业和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供应商作用,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整体转型。促进骨干企业与中小企业共享用户、流量、接口、技术等资源,带动产业链协同创新,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链新格局,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。以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为引擎,融合发展人形机器人、元宇宙、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,探索形成融合产业集群,强化大模型产业链韧性。
优先推荐大模型产业创新重点人才纳入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计划
《征求意见稿》还提出,实施创新环境塑优行动,全面营造产业良好生态。
打造人才引育体系。制定人工智能大模型紧缺人才目录,引进领域高端人才,培育集聚科技领军人才、卓越工程师和青年科技人才。鼓励山东大学、中国海洋大学、哈尔滨工业大学(威海)等高校和人工智能骨干企业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,提供人工智能大模型关键技术实训教培能力。优先推荐大模型产业创新重点人才纳入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计划,重点支持大模型相关紧缺技能人才落户,提供子女入学、住房、医疗等保障。
优化金融支持举措。设立省级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专项基金,支持有条件的市同步设立大模型产业子基金,引导长期资本、耐心资本面向人工智能芯片、框架和核心算法开展早期硬科技投资,优化大模型企业投融资环境。向符合条件的大模型企业发放“模型券”,用于抵扣企业采购自主可控基座大模型等费用,抵扣额度与实际完成合同金额挂钩。
建立常态化机制。积极落实人工智能大模型企业“一企一策”服务,加快各市优化涉企政务服务,简化审批流程,扩展服务覆盖面。建立常态化大模型场景清单征集、遴选、发布机制,定期围绕科技创新、产业发展、城市治理等需求征集一批典型场景和优秀案例。支持各类创新主体主导或参与大模型标准制订工作,持续健全大模型标准体系。在有条件的市率先开展常态化监管试点工作,对大模型驱动的网络舆论加强合规指导,探索创新大模型监管机制。探索建立常态化大模型伦理风险审查机制,推动各类创新主体遵守科技伦理规范。
加强对外交流合作。充分利用RCEP、“一带一路”等国际合作交流平台,加强大模型核心算法、前沿理论、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,吸收借鉴大模型场景应用的先进经验,拓展人工智能大模型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合作空间。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人工智能大模型博览会、展览会,积极组织举办人工智能大模型学术论坛、产业峰会、行业展会、赛事等活动,通过“引进来”“走出去”并行加大大模型领域的对外交流合作力度。 (爱济南 记者 许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