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0万宠粉卫星发射,粉丝经济下鹿晗一年有多少收入

大数据
2025 03-15 09:03:08
分享

今年9月,鹿晗透过微博宣布为粉丝准备了一颗卫星,邀请大家许愿,和卫星一起发射升空。鹿晗卫星名字叫RE:X,是与九天微星一起合作造出的一颗卫星,2018年12月7日12点12分,鹿晗的卫星承载着粉丝们200多万的愿望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升空。

据说这颗卫星的打造成本估计超过2000万,很多网友说:鹿晗这一举动真的是实力宠自己的粉丝。还有一些网友说:人家大明星一年挣多少钱?2000万岂不是九牛一毛!

鹿晗2017年的片酬年收入是1.82亿元,2018年年底综艺电视剧收入2.4亿元。按片酬收入数目来算的话,其实2000万相当于鹿晗拿出了一个月的工资来送粉丝礼物了,怪不得鹿晗的粉丝们都很感动。

大数据下的鹿晗有多火_鹿晗火了_鹿晗火的时候有多火

鹿晗是1990年出生于北京,2010年被韩国SM公司看中,成为旗下练习生,并于2014年10月提出解约,回国发展。

不看娱乐新闻,真的不知道鹿晗和他的粉丝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力有多大。

早在2015年的时候,吴晓波老师就已经在感叹鹿晗在特定圈层里的影响力了。吴晓波老师说:传统的造星模式是一个人带着作品,通过背后多个团队和多家公司的宣传推广,在媒体上吸粉,成为明星。而鹿晗代表着新型的互联网造星模式,即形象好,作品好的自身条件下,吸收一部分粉丝,通过粉丝的经营,在贴吧,节目等各种渠道进行宣传后,再反向引爆各大媒体。吴晓波老师说,在2015年我们好多人都不知道鹿晗,但鹿晗在百度搜索榜上位居第一,可谓是从大数据里跳出来,突然出现在我们视野里的流量明星。

大数据下的鹿晗有多火_鹿晗火了_鹿晗火的时候有多火

鹿晗2012年发了一条自己是曼联球迷的微博,三年时间微博评论超过一千三百多万,打破吉尼斯世界。2018年4月份的艾曼数据显示鹿晗微博活跃度很高的粉丝数高达725万,在男艺人中遥遥领先。在2017年度里,鹿晗凭借全网热度指数95.70,商业价值指数97.25,被评为最具网络热度男艺人,最具商业价值男艺人。这个数据比杨幂,赵丽颖流量还高,着实很恐怖。

去年,网上登出鹿晗年收入1.82亿排在明星第二,而第一的范冰冰才2.4亿。2018年,虽然截止11月份,杨幂的收入比较高,为4.7亿元,但鹿晗年收入2.4亿元,一直在增长。而且片酬收入占小头,鹿晗2016年的出场费是100万,代言费是100万,2017年新增代言10个,今年有数据显示,佳能跟鹿晗签约一年,代言费6000万,联想与鹿晗签约一年代言费8000万。

鹿晗应该算是全能型的艺人了,会唱歌,跳舞,踢球,演戏。所以一年除了广告代言费,活动出场费还有唱片,演唱会收入。据说今年上半年1.2万张演唱会门票5秒内销售一空,刘德华现在的门票价格是380元起,而鹿晗门票价格在恋情曝光前被炒到过1990元一张,便宜的门票是一张477元,2016年一年开了三场演唱会,一次大概有一万人左右现场观看。数字唱片虽然单价只有5元,但QQ音乐等媒体上唱片销售量达到4000万张。

鹿晗火的时候有多火_鹿晗火了_大数据下的鹿晗有多火

鹿晗这么大的流量,以上的收入也只是增加活跃度的小头收入了。之前有条范丞丞的新闻,说很多明星开通了微博会员功能,想看明星发的照片需要开通会员,范丞丞的会员半年60元,睡了一觉,微博上收入480万元。其它流量方式上的收入先不说,中国财经曾报道,2017年鹿晗的粉丝在淘宝网上为其买的应援物鹿角灯,一年销售额为3.06亿,收入虽然不能算在鹿晗身上,但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鹿晗粉丝的消费力。这么一算,网上有说一年基本要收入10个亿的人还是让人觉得有点可信度的。

对于明星来说,投资,开公司,往往才是大头。自2014年起,在鹿晗名下成立了3家注册资本10万-20万的影视文化工作室,出任移动电商“达令”app董事,并获得3亿C伦融资,在创投圈成立“清晗基金”,基金资金2亿。

虽然一年挣的钱很多,但可能人家的消费也多。当下粉丝经济模式下的大流量明星,有很多粉丝后援会的组织成员,微博大v等都是会拿到很多工资的。而且鹿晗还很热衷于做公益,据说这次卫星的发射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做公益。而且,好多鹿晗的粉丝会成员还会效仿鹿晗一起做公益。

虽然,网上说鹿晗恋情曝光后,影响力比以前降低了,但依然有很多人喜欢他,并称,始于颜值,陷于才华,忠于人品。当然,也有不喜欢的,也有羡慕和嫉妒明星挣钱多的网友。

鹿晗火的时候有多火_鹿晗火了_大数据下的鹿晗有多火

有财经人士说过一个观点,明星和产品是一个道理。鹿晗和小米一样,都是先通过粉丝经营,再推向消费群的,能做到ipo,大部分原因还是要归结于产品本身确实是好产品。而现在好多人赚钱少,也还是产品本身不具有优势,所以,一定要注重产品升级,同时,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营销方式。

The End
领先的前沿科技信息平台,通过AI驱动的内容推荐与交互式数据实验室,为科技从业者提供实时行业洞察、深度技术解析及全球创新趋势追踪。